北京泰奥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诚邀加盟联系我们在线咨询网站导航

立足预防维修,做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朝向设备管理的核心目标,以定量指标日常监控

设备管理是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设备管理工作内容方方面面,但千里江河归大海,要始终朝向核心目标进行。

设备管理的核心目标:一是设备的投资价值,设备的投入能否带来效益,带来多少效益?二是设备的使用价值,设备用时不出或少出问题。在维修费用预算内,使设备在生产中保持完好状态,发挥正常效能,达到设备投资预期效果。

设备管理工作做的究竟如何,设备管理的目标实现的怎么样,必须要有明确的定量衡量指标,并且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控。这些指标如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收益率、设备作业率、故障停机时间、维修费用率等。

二、着眼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整体效益

企业设备物质运动形态的管理是指设备的选型、购置(自制设备包括设备的调研、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和直到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企业设备价值运动形态的管理是指从设备的投资决策、自制费、维护费、修理费、折旧费、占用税和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到支出运用,实行企业设备的经济管理,使设备在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最经济。将这两种形态的管理结合起来,贯穿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设备综合管理。设备综合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设备的合理购置

设备的合理购置应该符合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一般应考虑的指标有:①设备的效率,如功效、行程和速度等;②精度及性能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和安全可靠性;③可维修性;④耐用性;⑤节能性;⑥环保性;⑦成套性;⑧灵活性。

(二)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重在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防止超负荷、拼设备现象发生,使全员参加设备管理工作。已安装调试好的机器设备,一旦投入到生产中,能被合理使用,则可大大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故障,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有的精度。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松动、干摩擦、异常响声和疲劳等,应及时检查处理,防止设备过早磨损,确保在使用时设备台台完好,均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之中。

(三)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设备的检查是对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及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检查是修理的前提,通过检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维修方式,并能及时消除隐患;通过修理和更换磨损、腐蚀的零部件,以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

(四)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要使设备安全经济地运行,就必须严格执行运行规程、加强巡回检查、防止并杜绝设备的跑、冒、滴、漏,做好节能工作。对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与防爆设备,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定期检测与维修。水、气、电和蒸汽的生产与使用,应制定各类消耗定额,严格进行经济核算。

(五)设备的更新改造

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的更新改造包括设备更新规划与方案的编制、筹措更新改造资金、选购和评价新设备,以及合理处理老设备等。

三、扎实做好预防维修,提高作业率和生产效率

(一)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设备管理日常工作的重点在于维修管理。设备维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后维修(BM)。设备出了故障后再维修。容易打乱生产计划,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维修佷难彻底。

2、预防维修(PM)。根据零件磨损规律和检查结果,在故障发生前有计划地修理。具有不会打乱生产计划、不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能比较彻底排除故障的优点,但也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收集、异常现象判断、计划安排、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维修预防(MP)。在设备制造时就考虑避免或减少维修隐患,出了故障也十分方便地维修或更换部件。这种维修只是解决了故障判别和提高维修速度,但不能根本替代预防维修。

4、大、中、小维修。为我国的一些企业的传统做法,由于划分界限模糊、本质上仍处于事后维修体系,所以不可取。

(二)预防维修(PM)的基本做法

1、确定维修设备重点。通过分类维修可以达到既保证生产要求,又可以降低维修费用的目的。

2、设备状况信息收集。目的是发现设备出现故障的事前诊兆,预测出设备故障的性质、部位和预计出现的时间。设备出现故障,除去误操作或外部环境突然变化做成之外,决大多数故障都有事前诊兆。因此通过设备的点检来发现设备出现故障的事前诊兆,并进一步地进行推理、判断,预测出设备故障的性质、部位和雨季出现的时间,从而为有计划的维修做好足够准备工作,既保证维修,又不误生产。

3、编排维修计划。维修计划的内容包括维修项目、参与人员、维修时间、维修地点、重大维修项目的维修技术要点和工作程序、维修零部件准备、维修费用预算等。对于经常损坏的部位或零部件,在维修中应有防止异常再发生的技术革新对策。

4、安排维修。维修的时间应不影响现场生产和生产环境,维修完毕应清理现场。维修完毕应请现场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验收,必要时维修部门领导亦应参加。

5、统计分析。分析故障发生频次及其原因,拟定防止异常再发的项目并组织开展攻关研究,也是对现场维修人员的工作业绩及技能水平评价的基本依据。